朱厚熜见大家对自己都忠心耿耿,他满意地说:“诸位说得在理,内官和侍卫到京的人数不得太少,我想了想,内官就挑60位吧,侍卫就挑90位吧,除此之外,还有良医副周文采、纪善曾慎也随我到京。我平时有了患疾,都是由周良医诊治的,他对我的身体了解,为我治病我放心。还有,到了宫里,规矩肯定要比我们王府里更多了,有了纪善曾慎,我就可以不怕不懂规矩了。”
袁宗皋思考了片刻说:“以老夫之见,就挑选168人吧,取‘一路发’之意,讨一个好兆头。”安陆人读“6”读“lu”,不读“liu”。
“好,一路发!”大家都交口称赞。
袁宗皋又对承奉正张佐和仪卫正朱宸说:“时间紧迫,你们回去后立即挑选优秀者,挑选后,速将名单交予我,然后请新帝定夺。”
朱厚熜说:“在安陆停留的时间只有三天,我明日即率典宝、典仪到松林山祭奠父王,袁长史留在府里进行准备。”
正文 27.稀奇萝蔔
更新时间:2010-6-27 9:18:45 本章字数:1903
27.稀奇萝蔔
第二天,朱厚熜带着典宝、典仪、侍卫到松林山祭奠父王去了。
长史袁宗皋和承奉正张佐来到了典膳所,典膳正和典膳副都带着厨子们忙碌着。袁崇皋说:“我们的王爷要进京做皇帝了,不用说,我们也要兔子跟着月亮走,沾光了。诸位说说,你们高兴不高兴啊?”
厨子们都笑咧着嘴说:“当然高兴啊!”
袁崇皋又说:“可新帝到京,路途遥远,每天都要赶走路程,肯定是车殆马烦,备尝辛苦……。诸位想想办法,做一种什么食物,既好携带,又有营养,还要让新帝喜欢食用的,好让新皇帝在路途中食用,以滋补新皇帝在路途中消耗的能量,让他精神抖擞,早日到京登上皇帝宝座……。”
一个厨子说:“好携带的食物,那就是酥饼子,我们王爷……”觉得不妥,又改口说,“那酥饼子是新帝最喜欢吃的。”
张佐说:“酥饼子肯定是要带的,只是其营养不多,并不能滋补新帝的身体。”
另一个厨子说:“有营养的食物,新帝喜欢吃的,那就是卤猪肉了。”
袁崇皋皱起眉头说:“猪肉使不得。千万使不得。诸位知道,先皇属猪,早在正德初年就下旨,国人不得再食用猪肉,违者以欺君之罪论处。先皇帝正德刚刚驾崩,新帝尚未登基呢,岂能违反这个禁令啊?”
刚才那个厨子又说:“我们时常做给新帝吃的,新帝也喜欢吃,他还询问我们,这是什么肉啊,又鲜又嫩。我们告诉他说,那是幼牛肉,牛没长大就宰杀了,那肉当然鲜嫩啊。”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啊!
袁崇皋说:“那不行,在路途之中,还有那么多朝廷大臣呢,谁认不出牛肉与猪肉啊?诸位动动脑筋吧,咱们的新皇帝说了,谁做出了那种食物,谁就跟新帝到皇宫御膳房当差去,俸禄增加一倍。”
到御膳房去当差,还俸禄增加一倍,这对厨子们来说多有吸引力啊!厨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典膳所里有一个厨子叫詹多,年纪不大,30多岁,可脑袋瓜子特别灵活,还善于思考,有事没事喜欢瞎琢磨。
和詹多最要好的厨子叫孙用,是离京师不远的保定府祁州人,因为他是北方人,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因而常常自己动手开开小灶。今天早晨,为了赶做到松林山祭祀的食物,孙用就耽搁了吃早饭,等袁崇皋和张佐一离开,他就做起自己爱吃的食物来。他做的食物叫煎饼果子,纯北方风味,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绿豆面摊成薄薄的饼,在薄饼上依次抹上鸡蛋、面酱、辣酱,撒上一些椒盐和芝麻,再将早晨剩下的油条放在中间,接着裹成筒状,然后拿在手中就可享用了。
詹多看到了孙用拿在手里的煎饼果子,心里一动,就来了灵感。这煎饼果子营养并不丰富,生在南方的朱厚熜也不一定喜欢吃,难道就不能加于改进,进行仿制吗?于是,他就一人躲在屋里研究试验起来。
时间过了一天了,袁崇皋令张佐来典膳所询问:“那个既好携带,又有营养,新皇帝又喜欢食用的食物做出来了没有?”
厨子们个个摇头,表示想破了脑壳,也没有想出来。弄得典正和典膳副两位典膳所的负责人都无地自容。
第二天张佐又来问,厨子们还是摇头。
到了第三天下午,朱厚熜从松林山祭祀已经回府了,袁崇皋和张佐到典膳所一打听,还是没有做出来!明天就要动身出发了,在漫长的路途之上,我们拿什么食物为新帝滋补营养啊?
袁崇皋看着那些厨子们,个个长得肥头大耳,能吃能睡,连如此简单的食物就做不出,就气不打一出来,生气地说:“你们是不是都长着猪脑袋啊?就不会动动脑筋啊?新帝到了京城,干脆就将典膳所撤了,你们都到庄子里当佃户种地去,看你们还能像现在过得安安逸逸,长得满脑肥肠啵!”
那些厨子,包括典膳正和典膳副,个个缩着脑袋,不敢吭声,任凭长史数落。
就在这山穷水尽之时,那个叫詹多的厨子得意洋洋地用瓷盘端着一根像棒头一样的东西来了,直接走到袁崇皋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