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见他的一席话已经震慑住了石守信等人,便真心地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所好者无非就是富贵,不过想多积钱财,厚自娱乐,造福子孙。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多买些良田美宅,给子孙留点家业,再多置些歌儿舞女,日夜宴饮,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臣君相安,两无猜忌,该是多好的事啊!”
赵匡胤的这一番话,说得石守信等人真是茅塞顿开,拨云见日,马上谢恩说:“陛下替我们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真是生死大恩啊!”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令其都以寄禄官的身份回家,并给予优厚的赏赐。他们虽仍有官阶身份,已无实际职权。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开国皇帝杀功臣,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这样的典型。宋太祖不仅不杀,而且採取一种最省力的方式,让大家都得到很好的结局,这里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威吓;二是推心置腹的谈心;三是安排出路。三点缺一,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使指挥使这3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这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三衙”的长官都是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为了“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不但向他们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表示要和他们结为亲戚,“约婚以示无间”。不久,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国公主就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除年幼夭折以外,太祖只有一妹三女,她们中竟有三位下嫁到了被释去兵权的禁军高级将领家,说明这种婚姻是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的。这不但使石守信等人在一失一得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进而消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类的疑惧,而且作为一种象徵,也表明了宋初皇帝与曾经拥立过的功臣宿将之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也有个别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帐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至此,所有高级将领的兵权都被解除。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并制定了“更戍法”,规定除了警卫皇室的殿前班外,所有禁军都要定期换防,将领经常调动,军队和将帅的调动权也归中央,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接着,他又实行了“内外相制”的策略,各地行政长官由朝廷委派,大大削弱了藩镇的实力和实权(包括兵权、政权和财权)。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这样一来,宋朝的确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为宋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对兵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在集中兵权与整顿军队后,军权完全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但同时也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作战要依皇帝钦定作战方案来进行等等一系列弊端。在后来宋军对辽、西夏的作战中,兵权高度集中的弊端显现出来,使得宋军屡遭败绩,形成了积弱局面。这又是赵匡胤、赵普当初在定计安天下时所始料不及的。
第五部分:从流浪汉到开国皇帝的宋太祖
从流浪汉到开国皇帝的宋太祖(7)
统一南方
962 年,割据湖南的周行逢病死了,他的儿子周保权继位。大将张文表不服周保权,起兵反抗,割据潭州(今湖南长沙)。周保权派人向来朝求援。宋朝出兵湖南,一举占领了南平,平定了湖南。赵匡胤又着手进兵后蜀。
967 年 11 月,宋太祖赵匡胤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并命工匠在汴梁为蜀主孟昶起造住宅,谕令将士:“行军所至,不得焚荡庐舍,驱逐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朽,凡克城寨,不可滥杀俘虏,乱抢财物。”这月汴梁大雪,宋太祖在讲武堂设坛帐,衣紫貂裘帽视事,忽对左右说:“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沖犯霜霰,何以堪此?”即解下紫貂裘帽,遣太监飞骑赶往蜀地赐给王全斌,且传谕全军,以不能遍赏为憾事。于是宋军人人奋勇,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竟不战而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