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疯狂射击的时候,蔡智诚发现沖在前头的共军士兵几乎全都没有拿枪,手里只拎着几颗手榴弹,这让他在很长时间里都以为共产党是让民兵老百姓在前面当“挡箭牌”和“替死鬼”,觉得真是残忍。直到解放以后他才明白,这其实是土八路的战术习惯,解放军在实施进攻作战的时候经常把部队分成投弹组、火力组、突破组、梯子组……遇到大的攻坚战斗还有投弹排、投弹连,他们的任务就是用手榴弹或者炸药包打开缺口,为后续部队创造突破阵地的条件。
为了快速通过火力封锁区,负责投弹的战士精简了一切有可能妨碍奔跑的装备,甚至包括枪械,从跃出战壕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全力向前猛冲,因为他们完成任务的唯一希望就是在最快时间内接近敌人的阵地(战场上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一般为25米左右)。许多战士倒在了那五十米的地段上,可当剩下的人冲到尽头的时候,才突然发现面前横亘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拦阻沟——这才是真正的死亡地带。
这条拦阻沟其实只有三十多米长,可这时壕沟周围都已经被喷火枪打着了,两侧的烈焰隔断了解放军战士的视线,他们根本就弄不清这道堑壕到底有多长,几乎没有人试图冲过火墙、迂回绕道,大多数士兵都站在沟沿盲目地向前甩手榴弹,也有人跳进深坑里喊叫着:“梯子!梯子……”
后面的队伍又继续涌了上来——这就是坑道掘进战术的弱点:观察面窄,后面不知道前面的情况,无法控制进攻波次,难以调整攻击的方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被堵在拦阻沟前,越来越多的人被打倒在地,而那些冒险跳进堑壕的战士也被伞兵的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
游乐智营长的传令兵跑来跑去地通知大家:“准备反击!准备反冲锋!”
蔡智诚知道,共军马上快要垮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不撤退。而在共军后退的时候立刻发起反冲锋,攻击受挫的队伍绝对来不及躲进那条窄窄的交通壕,必将被伞兵击溃在大片的开阔地上。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华野6纵18师53团并没有后退。阵地前沿的解放军战士们依然在死亡的呼啸中前仆后续、奋勇攻击,他们用集束手榴弹在堑壕的沟壁上炸出了一道斜坡,试图从这里冲过拦阻沟。蔡智诚亲眼看见一个士兵的双腿都被打没了,只剩半截身子戳在地上,可他却仍然坚持着举枪射击!事实上,在他身体的周围尽是燃烧着的火焰,他根本就看不见前方的目标,可他还是端起武器,一枪一枪的打着,直到最终倒下。
那位解放军士兵倒下了,堑壕四周火势也逐渐减弱了——伞兵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用完了——攻击部队终于发现面前的拦阻沟其实是很容易绕过的,进攻队形一下子就散开了。
阵地上的伞兵们都在喊:“机枪——机枪!”,蔡智诚这才发觉,机枪阵地已经有好一会儿没有了动静。
“没子弹了——”,不知道是谁嚷了这么一声,大家顿时就慌了。伞兵们曾经接受过这样那样的训练,全都是以“火力”为第一要素的,谁也不晓得没有弹药以后应该怎么办才好。
阵地前沿的火焰渐渐熄灭了,四周越来越黑,伞兵的心里也越来越凉。远处,影影绰绰的身影越来越多,没有了机枪火力的压制,攻击部队纷纷跃出交通壕,大张旗鼓地沖了上来。
“顶住——顶住!”,军官们拼命地喊。可哪里还顶得住,阵地右侧的通信营没过多久就垮掉了,突破防线的共军随即向左迂回,搜索营的侧翼受到打击,顿时再也支撑不住。这时候听到有人喊:“撤——”,所有的人立刻就往村子里跑。
蔡智诚刚跑下阵地就遇到了营长游乐智,游营长问他:“是谁让你撤退的?”
“不是你喊撤的么?”
“我没有命令撤退呀,你们怎么跑了?”
“……,……”
“算了算了,先回村子里再说吧”,游乐智说完这句话,扭头就跑得没了影。
营长这话是什么意思?蔡智诚愣了半天才想明白——游乐智既想撤退又怕担责任,所以下达命令以后又不肯认帐,刚才这一番装模做样的责问其实是想让蔡指导员给他当证人呢——这傢伙,真够老奸巨滑的。
相对而言,蔡智诚就没有那么狡猾了。
这时候,由于侧翼的阵地已被突破,搜索营在撤退的途中不得不与共军搅在了一起。四周围全都乱了套,蔡智诚拎着手枪边打边往前沖,虽然是夜里,但敌我双方的模样还是比较好辨认的,枪头前面亮闪闪的肯定是共军,而那些没有刺刀的就是伞兵了。
跑到连部附近,看见前面墙根底下蹲着一群人,旁边还站着两桿三八大盖,不用说,这绝对是国军弟兄被共军活捉了。蔡上尉脚不停步,抬手就是几枪,嘴里还嚷嚷:“大家快跑!”,一帮俘虏立刻就炸了营,嗷嗷叫着四下里撒了秧子。那两个解放军战士被气昏了头,俘虏也不管了,挺着三八大盖就来追罪魁祸首,“抓住这个当官的!”
说时迟,那时快,蔡智诚几步就窜进了连部的大门,回头扣动扳机,“哇靠!没子弹了”,再看看院子里面,一个人也没有,这才开始后悔不应该多管闲事——救了几个俘虏兵,自己的小命却要报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