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役失利的原因,华野方面认为是“战线过宽,兵力分散”,但在蔡智诚看来却是苏北兵团的训练水平不够强。苏北兵团是48年3月刚刚组建的部队,老兵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是山东人,这些战士基本上都不会游泳,在南方的水网地区杀来杀去、被淹死的比被打死的还多。双方军队在射阳河两岸穿梭交战,共军很快就失去了机动能力,跑也跑不动、聚也聚不拢,岂有不吃败仗之理。
不过,土八路虽然走水路不行,但只要离开了河网地带,他们的行军速度就快得吓死人。
第三快速纵队5月27日刚刚占领了合德,31日就得到消息:华野11纵正在围攻黄口!——黄口(今安徽萧县黄口镇,当时属于江苏省)与射阳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330公里,行军路途还至少两倍于此,伞兵们实在想不通共军怎么会在几天之内就飞到那边去了?
那黄口是伞兵部队的防区,伞一团离开之后就只剩下一些地方武装在那里站岗,凭他们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共军主力的围攻。快速纵队只好赶紧掉头回去增援,蔡智诚他们坐在车上直犯嘀咕:“这伙共军真难缠,刚在东边吃了亏、转眼又跑到西边去捣乱,活象一帮打不死的孙猴子……”
其实,解放军战士并没有钢筋铁骨,几个月来,他们一直是以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的精神在支撑着自己坚持战斗。先前,苏北兵团不断攻击苏中和苏南地区是为了吸引国民党军主力东移、配合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48年3月转出大别山,5月份在洛阳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的中原军区),而现在他们再度不顾疲倦地发起新的攻势,是为了破坏陇海铁路东段交通,迟滞国民党军西援进程、配合即将展开的豫东战役——蔡智诚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共军的战略意图,但即使是知道了,他们也无法理解共产党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无法理解解放军的那种为了全局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度觉悟。
第三快速纵队从合德赶回徐州、再从徐州赶往黄口。这时候,前方的道路已经被共军破坏了,伞兵的大卡车开着开着就翻下了路坎,各种物资撒得满地都是,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扛着大包小包徒步行进。
穿着伞兵大皮靴走路本来就是件很受罪的事,再扛着沉重的军需装备就更让人举步唯艰。这狼狈的模样引得路边观看的整77师指指点点:“瞧,一帮公子少爷,出门打仗还带着帆布帐篷鸭绒被,简直不象个当兵的样子……”
整编第77师(王长海部)是西北军冯治安的老底子,原先人马挺多的,如今被老蒋裁得只剩下整37旅(旅长吉星文)和整132旅(旅长过家芳,中共地下党员)。37旅是打响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的29军37师,而132旅就是曾经血战南苑的赵登禹132师,这两支部队依然保留着老西北军的传统,衣着朴素、吃苦耐劳,好多官兵的肩上还扛着大刀。但他们普遍对内战抱有牴触情绪,极不情愿为蒋家王朝卖命,比如这次救援黄口,他们就坚持要求让伞兵在前头开道、自己留在后面负责侧应。
于是,第三快速纵队只好沿着公路向黄口方向攻击前进,伞一团(附战车营)在左翼突击、伞二团(附装甲车营)在右翼进攻,部队从6月4日下午开始与共军发生接触,之后接连攻克夹河寨、郝寨、沙塘、周庄、北新庄、杨楼、蔡庄、李庄……“计毙匪1900余、俘302名,卤(虏)获步枪机枪冲锋鎗掷弹筒等武器弹药甚多,另步话机1台、电话机5部、骡马若干”。战至6月15日,华野11纵主动放弃黄口,第三快速纵队遂告完成救援任务。
在这些天里,蔡智诚没有上前线与共军交火,但他却碰巧“立了一功”。
6月14日下午,蔡指导员去卫生大队慰劳伤号,正当他带着两个勤务兵走到唐楼村附近的时候,迎面遇到了一男一女。那男的挑着两大桶米饭,女的担子一头装着酱萝蔔、另一头盛着白菜汤,俩人一看见国军官兵就吓傻了,愣在那里跑也不是不跑也不是,蔡智诚发觉情况不对,立刻把他们扣下来进行审问。
男的挺痛快,没费什么事就招供了。他说四五里之外的洼地里藏着两百名解放军,其中有个人给了三块大洋,委託他们两口子置办饭菜,说好了送到以后再给五块洋钱……那男的一头说,他老婆就一头在旁边打岔:“老三!老三!不能乱讲,要遭报应的”
可这老三却不肯住嘴,竹筒倒豆子似的交代得干干净净,一边坦白还一边申明:“我可没有说瞎话,长官你可以去核查”。
核查?说得轻巧。蔡智诚他们只有三个人,哪里敢跑到洼地跟前去看一眼。当时共军苏北兵团的一个连通常不过六七十人左右,这两百号人马差不多就是一个营了,要想核查也必须找大部队来帮忙才行。
离唐楼最近的队伍是132旅的396团,蔡智诚于是就跑去报告情况。那位团长名叫王刚(黄埔六期生),皱着眉头半信不信的、好象觉得很麻烦,而副团长贾宗周(中共地下党员)却一个劲地泼冷水:“诡计、诡计,我看是诡计,八成是共军的圈套”。蔡智诚也弄不清那位送饭的老三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只好向两位团长表示:“反正我把情况都告诉你们了,该怎么处理你们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