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黜王皇后是由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引发的。柳氏目睹着武氏擅宠,皇后受到冷落,便从旁帮助女儿,以厌胜术诅咒武昭仪。自汉代巫蛊事件以后,厌胜术诅咒宫人便是宫中的大忌。武昭仪及时侦知这一情况,果断地奏报高宗。于是,柳氏被逐出后宫,不许回来;中书令柳奭被贬为荣州刺史。这样,王皇后被废而立武昭仪为皇后便甚嚣尘上,朝廷因此而分两派。
两班人马势均力敌,各不相让,高宗有些为难。实际上,要废王立武,最关键的是在反对派的四人:太尉长孙无忌、右僕射褚遂良、侍中来济、中书令韩瑗。于是,高宗李治和武昭仪决定试探试探,笼络首要人物长孙无忌,看是否奏效。结果不欢而散。
武昭仪亲手弄死女儿一幕,史家记得很清楚: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王皇后去看视,一会儿离去。武昭仪偷偷将女儿弄死,放在被子下。皇帝来了武昭仪像没事一样,高高兴兴。武昭仪揭开被子,发现女儿死了,大惊着喝问侍儿:“刚才谁来过?”侍儿回答:“王皇后”。武昭仪大声啼哭。皇帝不明真相,大怒说:“皇后杀我的女儿,以前就常和昭仪过不去,如今又这样!”从此后,武昭仪日益得宠。长孙无忌等不想妥协。高宗李治和武昭仪骑虎难下,便只好摊牌。李治在内殿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四位元老。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奉召入殿,李勣称病不至。褚遂良搬出先帝“没有大的错,不要废了她”的遗言。先皇的遗音在耳,李治当然不宜当着辅臣出言不逊。第二天,李治又召元老商谈。反武派前赴后继,来势汹汹。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奇怪的是,元老派中只有李勣始终一言不发。李治觉得有些蹊跷,便召见寻问。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李治惊诧之下,立即恍然大悟。武昭仪也一时茅塞顿开,马上吩咐许敬宗对外放话: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子,都想换个妻子,何况天子要立皇后?要他人妄议?
形势急转直下。褚遂良贬逐京师,发往谭州。接着,李治下诏,以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谋杀武昭仪女婴,女婴后追封为安定公主),废为庶人。拥武派乘机纷纷上表,请求立武氏为后。于是,李治颁下诏书,立武氏为皇后。
永徽六年十一月,高宗李治临朝,命李勣、于志宁为册立皇后正、副使,奉玺绶进武昭仪为皇后。百官群僚、四夷酋长朝贺皇后于肃义门,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而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废,封梁王。武氏的长子李弘被册为太子。至此,武则天由才人而昭仪而皇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一切目的均已达到。武皇后满足了么?她会适可而止?
总 揽 朝 政
武则天立为皇后以后,权位日渐巩固。武则天青云直上,一步步登天,同时意味着与她争宠的王氏、萧氏命运悲苦,骤然间滑向了没有光明的无底深渊。王皇后、萧妃坐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有一扇小门开了一个很小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氏派定的人看守。王氏、萧氏困在其中,不见日月,终日只有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六、武则天,谁是帝谁是后(4)
一天,高宗李治想起了被废的王皇后和曾经忘情恩爱的萧妃,不知道她们情形如何,想去看看。内监引导着高宗,来到密室,见门禁严锢,只有一小孔进出饮食,李治不禁恻然心动,为之神伤。李治走近过去,大声说:“皇后,良娣,没事吧?你们在哪里?”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的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说:“我们是获罪废为婢女的人,哪里还能有尊称!”说罢,呜咽流涕,又哽咽说:“陛下如果还念旧情,让我们重见天日,请赐这里名为回心院。”李治伤感之下,泪眼矇眬,满口答应。
武氏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报,待高宗离去,马上派人杖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直打得血肉模糊。然后,吩咐将二人的手脚剁去,将她们装在酒瓮中,恨恨地说:“让这两老妇人骨醉!”几天后,两人装在瓮中,眼睛血红,依然没死。武氏便逼高宗下诏赐死。行刑官奉旨来到囚室,宣读诏书。王皇后再拜受诏说:“陛下万岁,昭仪承恩侍候,我只有死了!”到萧淑妃前,萧淑妃听诏后破口大骂:“武媚你这狐媚东西,这等狠心!我死以后变成猫,你武氏变为鼠,我世世扼你的喉报仇!”武则天得报萧妃的这些咒语,心中不免畏惧,下令六宫不许养猫。好一阵,武氏常梦见二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地前来索命。武氏大为憎恶,请巫祝解谢,旋徙居蓬莱宫,但还是时或梦见二人,不久,便干脆迁住洛阳,终生不回长安。为表达自己对二人的憎恶,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中宗即位以后才恢复其姓。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高宗李治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朝廷文武百官的奏章,李治全部交给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开始参决朝政。
武则天天性聪明,十分敏锐,涉猎文史经传,还善于书法,因而极得高宗的宠爱。高宗天性柔弱,武则天办事果断,裁决政事有条不紊,高宗很满意。
武则天开始还秉承高宗的旨意办事理政。后来,手握军政大权以后,就专作威福,一意孤行。高宗想收回皇权控制朝政时,已经不可能。高宗不胜愤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月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草诏,要废了皇后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