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一次性方案,这也是一支只能存在一次,使用一次的队伍,但罗兰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能负担这样的两只队伍,我们还可以再组建更多的团队公司,但成为“先行者”的机会却只有一次。”这充分的表达出了两人此刻的心态。
不过在吴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淘汰机制最终还是没有涵盖包括翻译在内的一些难以用绩效决定的人员,而这些来自近百个民族,掌握有超过150种语言的人中有文学家、数学家、纯翻译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在15天的时间里让世界上90%的人能看懂这本400页厚的书。
又一个圣诞节前夕,辐射计划启动了。
无数的人相信,此刻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难以置信和最辉煌的时刻,虽然他们的认识大都是错误的,但这却能让后人理解12月22日的疯狂。
以极强的自控能力自诩的吴云都变的歇斯底里了,还有什么不会在这片疯狂中颤抖呢?
这的确是让人无法置信的辉煌。
在格林威治时间0点、2点、4点、6点、……12点,全球超过50%的电台读出或亮出《管窥数学》的大名,同时出现的当然还有吴云。
一个耗资近百亿的计划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为了从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手中拿到为期一周的最佳gg机会,有整整2个百人团队努力了两周时间,烧掉了4亿美元,超过其本身价值6倍以上,这又怎么会是一个如此低级的计划呢,吴云要的是一次完美的营销胜利,《管窥数学》的胜利,个人的胜利,数学的胜利。
从一开始,就註定了脑白金式的洗脑方法并不是适用,而吴云又要求让人民理智的选择自己,可如此狂热的气氛又如何理智呢?
平面媒体、街边gg、电视这些传统方式只是基础;晚会、论坛、网络上的炒做也是下乘的手段;焰火、游行、派送也高明不到哪里;名人献身说法、名校教授点评讨论、名嘴大报大打嘴仗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有一个《管窥数学》,有一个吴云的存在,杀手锏总是放在最后。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崛起
菲尔兹奖是最着名的数学奖项,起始于1932年,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四人,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所以菲尔兹奖又被誉作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专门用于奖励40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杰出成就,由国际数学联合会设立,获奖者经由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执委会选定的8人评委会评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奖,今年,又到了4年一度的时候。
今年,吴云31岁。
唯一一位获得此荣誉的华裔数学家是丘成桐,唯一一次出现在颁奖台上的中国人是江泽民,却是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美国人颁奖,而今天,这个历史将由吴云改写。
菲尔兹奖只有1500美元的奖金,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它成为全世界数学家最为重视的奖项,吴云温柔的抚摸着这面金质的奖章,它的正面镌刻着:“超越人类极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吴云默默将它铭刻在心里,对自己大声的吶喊:“我一定可以做到。”
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头像,这可能是吴云最早知道的希腊人,尤其他的死,给了吴云极大的震撼,一直以来,他都以这种境界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脖子触碰着冰凉的刀刃时依然能对一个穷凶极恶的士兵说:“等我做完这道题。”
可以说,吴云得到这个奖项是众望所归,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从会场中雷鸣板的掌声中可以了解一二,从颁奖前后的媒体评论中可以了解一二,从在场的数学家眼中的心悦诚服可以了解一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吴云的成就实在是太多,让这间会场内的每个人都无法绕过去,如果你想让自己跟上数学发展的脚步,你就必须去看吴云的着作,这对于数学家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今年,只有一个人得到了菲尔兹奖,但对于提名者而言,吴云的存在让他们有难以言明的尴尬,因为最终,他们的成果不得不打上吴云的烙印——引用一位数学家的方法得出成果,再用这个成果和这位数学家争夺荣誉,这甚至让他们感到羞愧,当只有吴云一个人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他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罗兰充满进攻性的侵略依然在持续,伴随着吴云在世界数学讲坛上的胜利,为《管窥数学》的造势和宣传也到达了最高潮,虽然它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吴云要求的1200万册,但对于吴云的最终目的而言却还是远远不足,为此,亚伯拉罕推出了更让人诧异的销售手段——全球性的读书计划。
按照当地政府和销售部门的统计数字,极北财团将给每一个销售量不足当地人口十分之一的地区进行图书赠送,不仅是《管窥数学》,还有其他由众多编辑选出的科普文章书刊,直至数量达到标准为止,即仅仅是《管中窥豹一本就要达到六亿本之多,虽然有无数的图书馆和慈善机构,但有能力购买的大都购买了这本炒的发烫的书,所以赠送的主体就成了个人,也因此,各地的销售团队各出奇着,有抽奖的,有按门牌赠送的,还有在路上随即发送的,在费城的销售经理甚至僱佣了几驾飞机由空中空投。亚伯拉罕对着罗兰痛苦的说道:“这是我一生中唯一要尽力完成的亏本营销。”现在谁都知道,成本是无论如何都收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