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
第六页讲到「修悦意之心」,修习慈悲之心。这个慈悲心我们讲到增上意乐。增上意乐的意思就是要把我们对有情众生的慈跟悲的心情,转成自己内心的一个责任感跟使命感,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我应决定如是作」,这件事情是我应该要做的,舍我其谁。在《海慧问经》上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一个独生子,这个独生子还是个小孩子,喜欢到处跑,有一天不小心坠落到一个臭秽的粪坑。旁边的路人看到以后,不断的对这个小孩子释放他的慈悲心,我真希望你离开粪坑,但是却没有人采取行动,因为粪坑实在太臭秽了;这个时候有人就赶快报告大富长者,大富长者知道以后二话不说,马上跳到粪坑把儿子救出来。
佛陀在经典上的这个是譬喻说:旁边的路人就像外道的四禅天人、或者是阿罗汉的圣人,他们在禅定三昧当中也不断的对流转众生释放他的善意,希望他们离苦得乐,但是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有这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他们能够从空出假,来到我们众生这种杂染的世界陪着我们流转,在这个地方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为什么?
就是他们有增上意乐,他们认为度化众生是我不共的使命,不是别人该做,是我该做的。这个地方增上意乐是简别外道跟二乘的慈悲心。就是说我应决定如是作,这件事情舍我其谁,你要建立这样的使命感。愿速堪能求加持,希望有这样堪能的增上意乐,这个地方祈求三宝跟上师的加持。就是我们在修菩提心之前先修利他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做前方便,我们就可以正式修菩提心了,就是修求菩提之心,我们开始要去追求无上菩提。我们看宗大师的偈颂:
戊二、正修菩提心
任运成办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谁,
以此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
任运就是我们完全没有任何的障碍,就能够成办自利跟利他的功德,我们能够让自己解脱,我们也有无量无边的方便力让众生解脱。具足这种能力的,在十法界当中,世尊而外更有谁,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佛陀的内心有无上菩提的力量。所以以此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以此这个此就是无上菩提,因为佛陀内心当中有无上菩提的功德力,所以他能够广泛的成就利益有情,所以我们也应该要愿速成佛求加持。
我们在过去的修行当中,我们的心情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如果我们今天只为了自己的解脱,我们不一定要广修方便,我们只要证得空性就可以,所以对于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这两件事情就不生好乐;但是,当我们如实的知道「其实众生跟我们有深重的恩惠,而度化他们是我们不共的责任时」,我们开始内心当中有一个目标──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在菩萨的精进当中,其实众生是我们的一个增上缘。
就是说菩萨因地的时候,他为什么要速求无上菩提?就是因为他思惟:「假设菩萨懈怠,他晚一天成佛,就会有更多的众生在流转当中受到更多的痛苦」,所以说一个菩萨他别无选择,就是说你要成办所有利益有情的事情,除了无上菩提,你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你的成佛是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你认为度化众生是你一个不共的使命。一个人有使命感以后,他修行就有动力,就有个目标在资持着他。所以当我们有了慈悲心以后,我们心中有了目标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以后,我们就会很真诚的去追求无上菩提,因为只有无上菩提才能够救拔一切的有情,使令他们离苦得乐。
七重因果的修法,阿底峡尊者的传承从前面的平等舍心到悦意心、到慈悲心、到修菩提心,这七重因果事实上既然讲七重,就是有因有果了,平等舍心是一个前方便,七重因果应该从知母开始算起来:就是知母是因,念恩是果;念恩是因,报恩是果;乃至于增上意乐是因,菩提心是果。前前是因,后后是果,这个次第是不可以混滥的、不可以混滥的,要有一定的次第修上来。
我们修出离心跟修菩提心的心境不一样:我们修出离心的时候,你所思惟的所缘境,你只考虑你自己的五蕴,你的生命是无常的、你在流转当中是痛苦的,你考虑的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但是菩提心的所缘境是广泛的无量有情,所以那个心境就不一样,不一样。在《维摩诘经》上说圣人的心有两种:小乘圣人阿罗汉的心,就像虚空,在虚空当中空空荡荡,烦恼也不可得,但是功德也不可得,什么都不可得,他就是一个清净涅槃的寂静乐;菩萨的心,他除了虚空以外还有大地,大地能够生长种种的草木,能够荷护无量有情,大地就是赞叹菩萨的愿力。就是说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同样证得空性,但是菩萨不共的地方就是,他在空性当中有他的菩提愿力,他有一种成就佛道、有一种广度众生的愿力,这个就是不共的地方。
这个地方我们再说明一下。有一个观念,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跟我们修习善业不同。比如说今天有人做慈善事业,你去护持很多的钱,这个叫做善业。善业给你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你的流转当中,你会出现一些安乐的果报,就像你做一场美梦,做完以后你的心态完全没有改变,还是恢复你原来的面貌。换句话说,对你生命的增上其实意义不大。你在流转当中,很多人也会因为一时的因缘而起一个恻隐之心。
但是修止观的意义不同,透过你止观的修学,一种智慧的观照,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坚定的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出现以后,那你这个生命是从根本上的改变,你这个受益是生生世世的受益,跟你在偶然的机会里面成就一个善业那完全不一样,那是生灭法。你在偶然机会里面出现一个善业,对生命的改造不大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佛陀翻成中文叫觉,其实佛陀有很多功德、神通、三昧、总总的身相庄严,但是所有的功德根本上就是内心的觉悟。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假设不能透过止观而去觉悟、而去突破,你只是广泛的修习善业,那只是造下一个暂时的安乐而已。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就是你修菩提心以后,你就正式的入菩萨种性了,这个时候对你的意义就重大了。我们再看第二个:
丁二、依寂天菩萨自他交换法修学
自他交换的传承是来自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看自他交换法修学,先解释标题。自是爱护自己的心情、爱护自己的心情,他是爱护众生的心情。我们凡夫的心情,爱护自己的心是强烈,爱护众生的心是轻微,现在要把它交换一下,交换一下,就是我们应该要更加的爱护众生,更加的不顾自己的安乐,把爱护自己的心转成爱护众生的心,这叫「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可分三段,前两段是方便,第三段是正修。先看
第一、方便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
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就是我们自己跟他,他指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自己跟众生对于痛苦都是不希望,而希望得到安」,这个心情是相同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个地方是破除自他差异的障碍,自他有差异。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有我爱执,所以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这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月亮都是绕着我运转。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我们就不再关心众生了,因为我是特别,所以我积集任何的功德都应该归我受用。为什么?
因为我与众不同。但是这样的思考是颠倒错误的。也就是说我们由于过去差别的业力而创造今生不同的相貌,有些人是男人相、有些人是女人相,男人、女人相貌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是事实,这是由业力所招感的差别;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差别的因缘法都拨开以后,我们观察到这个果报体的内心深处、那个明了的心识,其实每一个有情众生乃至于一只蚂蚁,他想要离开痛苦、想要得到安乐,这一点跟我们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跟众生其实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抬高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换句话说,「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我们应该知道:不是我想离苦得乐而已,别人也想离苦得乐,他的心情跟我是一样的,所以自他等视求加持,我们应该要平等的观察自己跟众生,就是遮止我们完全关心自己而不关心别人,因为大家都一样:我们想离苦得乐,其实众生也想离苦得乐。先建立这样的一种观念。再看
第二、方便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
这一点是破除自重,自己是尊重的、是贵重的,自重他轻的障碍。我们会想「虽然我也想离苦得乐、你也想离苦得乐,但是我比较重要」,这个观念刚好错误,就是自己是重、他人是轻,这种是一种障碍。怎么说呢?「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就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心情不能改变,我们时时刻刻只是爱着自己,而这个刚好是痛苦的根源。
怎么说爱着自己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应该有个观念:痛苦的产生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也不是自然产生,是有因缘。什么因缘让我们痛苦呢?简单的说就是有罪业,我们内心当中有罪业,有杀盗淫妄的罪业才有痛苦。为什么我们会创造罪业,为什么佛陀不会创造罪业?
因为我们有我爱执、无明,我们在整个平等生命的法性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出来,由这个自我意识的个体生命才去创造了欲望、才去造作罪业。所以假设我们今天不能停止这种错误的思考,不断的爱着自己,正是加强你心中的无明,那你要停止造罪业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无明就会创造行,就会创造识、创造生老病死。所以如果我们今天一再的去放纵自己的私心,结果就是加强自己无明的烦恼,很容易就会去创造另一个罪业,而这个刚好是痛苦的根源。
反过来,今天我们能够爱他,则是万善根,如果我们今天改变这个心情,我们开始去关怀众生,这个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菩萨的功德都是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之下。这就是我们今天选择爱自己是痛苦的因,我们选择爱他人是万善的根本,所以说「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就是众生的痛苦跟佛功德的差别,这种苦乐的差别就是从爱自跟爱他,从这个地方作出差别,所以我们应该自他交换求加持。
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们放纵自己的私心,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到了现在这种境界,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在无量的生命当中,到现在除了内心当中累积了很多的烦恼跟罪业,还有负荷这个老病死的躯壳以外,我们什么也没得到,我们的结果就是这样,当然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经常讲「生命就是一个抉择」,是我们自己要这样子;但是我们反观佛陀,今天对众生释放善意,结果祂成就万德庄严:世界上的因缘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今天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想要成佛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心态的思考本身就有错误,就是这个地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交换求加持」,就是破除我们自重他轻的障碍。再看
第三、正修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
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
这一段正式修自他交换。前面两段的前方便破除两种障碍以后,我们开始以这个善因跟这个乐果,善乐的因果,善指的是因,善有招感性,乐是个果报,他有受用。我们把这个善因跟乐的果报作一个交换,就是交换给众生,使令众生的苦因苦果因为我们善因乐果的加持,而能够消灭、而能够穷尽。以下讲一个譬喻,如风去来行取舍,就是像风,风有时是单方向的、有时候吹过来吹过去;表示说我们今天跟众生也是一样,有一个互动。
什么互动呢?我们舍掉自己的安乐让众生来受用,我自己的安乐我不受用送给众生,取众生的苦恼让自己来承当,那这就是「自他交换」。交换什么呢?就是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众生,众生的苦恼让我们来承当。这个地方在修的时候,如果我们对诸法实相的观察还没有产生胜解,会产生一个疑惑跟障碍:就是说我取众生的罪业让我承当,每一个众生的罪业真的跑到我身上来?有些人就会起这样的一个疑惑。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万法唯识,其实这个罪业它不是跑来跑去的,它是你的心所变现的。这个罪业如果跑来跑去,佛陀早就把我们罪业消灭掉。你看佛陀是万德庄严、无所不能,世间上还不只是一尊佛,无量无边的佛,拿我们一个痛苦一点都没办法!你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如果痛苦是可以拿掉的话,佛陀不是很方便吗?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做梦,你做梦的时候,你这个颠倒的梦心现出很多恐怖的境界,你那个梦境谁来帮你消失掉呢?除了你自己,既从心起,还从心灭,除非你自己从梦境里面醒过来,这个梦境才会消失掉,因为它不真实。
所以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所有的痛苦一定从你的内心生起,所有的安乐也是从你自己的内心生起,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别人只是一种增上缘,外境只是增上缘。所以你不管怎么观想,众生的罪业不会跑到你身上,众生的罪业是他的烦恼生起的,他自己由自己的心创造烦恼,也是由自己的心去承受果报,什么东西都是自作自受的。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讲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过去的时候做一个居士叫张窝尼(这个尼不是女众,这个尼是他的名称,比丘尼的尼),这个居士的父亲是经商的,在外面跑船做生意,虽然赚了一点钱,但是(古时候跑船也没有什么气象报告)在一次台风的因缘当中丧生了、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母亲只有这个儿子,就下定决心不让这个儿子去做经商跑船的生意,就让他在地上学一门专门的技术过活。张窝尼在做这门专业技术的时候,经常被人家取笑,因为那个时候的风俗──你不继承父亲的职业,这个是可耻的。刚开始张窝尼还能忍受,但是时间久了以后、太多的讥笑以后,他受不了,他一定要去做他该做的事情,他就跟母亲说「我应该继承我父亲的职业才对」,虽然他母亲再三的劝谏,但是张窝尼说「我心意已经决定了」,他就参加跑船的工作行列。
这一天他要出去的时候,他母亲跑到码头上,非常的伤心,抱着张窝尼不肯让他离开。张窝尼眼看船要开了,情急之下就把他母亲推开来,他母亲撞到墙壁头就流血。张窝尼上船以后,去的时候很顺利,但是在回程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这个船就沉没了;但是张窝尼因为过去有善业力的(有福报力的人不同),他就抱着一个浮木飘到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累了就睡着了。睡着以后,到了晚上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看到一片荒岛,在远处的地方有光明,他就往光明的地方走过去,这个时候有一个山洞,他就走进这个山洞。这个山洞里面都是一些恐怖的境界,有些人的双手被刀砍,砍了以后春风吹又生,手生出来又被刀子砍;有些人可能是口业重,舌头被拔出来切成细小块,然后春风一吹舌头又生出来,又被拔出来又被切成小块;其中有一个人头部有一个热铁轮罩在这个人头上,他全身发痛。
张窝尼问:你这个人头部怎么有一个热铁轮,这么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说:我过去生不孝顺我的父母亲,我经常把父母亲推开,撞到墙壁头就撞破了,所以今生招感这个果报。张窝尼这么一想:诶,我离开家的时候,我母亲也抱住我,我把她推开,她也撞到墙壁流血了。张窝尼这么一想以后,他的业报就现前,也有热铁轮罩在他的头上,非常痛苦。
当然,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的人就有差别,所以你看在菩萨的经典上说:一个成就菩萨种性的众生堕落到三恶道,他很快就弹出来,因为他容易起善心。张窝尼在这个热铁轮在头上痛的时候,他就想:「我今天造的罪业受这个果报,无量无边愚痴的众生他们也造了很多罪业,他们也要受这个果报」,好,既然这样,他就释放一个善心,他说「我希望所有众生的业都让我来承当」,就是这个地方说的「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他起这个善心以后,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他的恶心消灭、善心生起的时候,这个罪业的法就消失掉,他这个热铁轮就消失掉,他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
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就是说我们今天渴望成就佛的功德,但是佛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今天渴望吃到水果,而这个水果是由树根而来。什么是树根呢?一切众生而为树根,我们一定要用大悲水来滋润树根,才能够产生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上说:「一个菩萨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叫般若道,以后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叫方便道」,也就是说其实般若道的菩萨在修般若的时候,你今天发诸善愿要代众生受无量苦,其实众生的苦还是不能消灭,但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你因为散发这样的善意,你因为生起这种菩提心,你自己灭罪生善,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假借众生的因缘来生起自己的善念,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自他交换就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换,虽然都是对众生释放善意:
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就是我的立场跟众生的立场没有改变,但是我对众生释放善意,这个是事相的修行。
自他交换:是一种理观,就是我自己的立场跟众生的立场在空性当中交换,因为无自性,所以我跟他交换:这个地方的观法不一样。诸位可以看看哪一个观法适合你,就找一个适合你的方法去修。这个地方是讲到菩提心。
乙二、正知见
正知见就是我们不但是心中有一个希望,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应该要有智慧来如实的观察生命的真相它在大乘佛法的正知见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智慧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智慧的引导,我们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罗蜜。
对生命的观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谓的宗教家、或者讲哲学家,他们对生命的观察有两类:
一、无因缘论:认为生命只是一个偶然,生命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他能够生长在富贵家、这个人生长在贫穷家、这个人一出生的时候脚就断了一只,这个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阵风吹过来树叶掉下来,如此而已。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换句话说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断恶修善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会创造一种观念:就是生命只是个偶然,换句话说你只有今生,你有这种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时行乐了,为了达到安乐而不择手段。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思考叫做无因缘论。
二、邪因缘论:这个比较好一点,他认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轨则,但这个轨则就是有一个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着我们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透过对主宰者的礼拜、赞叹、归依,我们能够让自己离苦得乐。当然这样的思考是认为有因缘论,但这个因缘是错谬的,所以叫做邪因缘论。
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两种错误的思考推翻掉,就说出了
正因缘论:正确的因缘,佛陀说:生命是有理由、有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业力。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就是你过去生有业力,你自己的业力创造自己的果报,说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种业感缘起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再进一步观察,什么是业?这个业造了以后,又是谁来保存呢?我们就会发觉:其实业是由心创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其实关键点还是心,心为业主。所以我们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别,关键点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差别」。
心的差别,我们先解释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两种:一个是它的作用,一个是它的体性。
先看体性。体性就是一个转,前后转变,说是法性本来空寂,我们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禅宗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一般总认为: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我们生命死了以后,就像一间房子坏了,里面的人就会找一间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变的,但是里面的人是不改变。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就是说前一生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就是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自我。但是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说你前生是个男人,你的五蕴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一个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于业力的熏习变成一个女人了,出现一个女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你现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过去生的气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蕴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识完全消失掉,觅之了不可得。
再讲远一点,我们死了以后,由于今生持戒的因缘,来生做转轮圣王,是特别的憍慢,变成转轮圣王的身相、转轮圣王的思想,充满了憍慢。但是你要是福报享尽了以后,世间上的事情「强者先牵」,福报享尽,罪业就现前,你就变成一只蚂蚁,我是一只卑贱的蚂蚁,成天就是搬东西。所以说其实我们生命的变化,我们找不出一个不变的东西出来,不可能。
所以「转」就是生命的改变是剎那剎那转变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自我意识。所以佛法讲空,空不是说不存在的意思,空的意思是无自性,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剎那剎那变化的点,把它累积起来就是一期的生命。这个就是我们对内心的观察,就是它有转变的体性,所以讲空。但是虽然转变,它有一种「恒」常相续的功能,「因果丝毫不爽」。就是说虽然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你曾经在生命当中所累积的业力,这个地方有它的相续性,业果有它的恒常相续性。所以我们在思惟业果,我们刚开始思惟业果要先思惟什么?
宗大师说:思惟业果先思惟业果决定。就是说我现在:我现在眼睛没有毛病,可以看得到东西,这是有善业,有善业的支持;我这两条腿还能够走路,这个绝对不是偶然,这是有善业的支持;我这个人肠胃不好,这也不是偶然,这是有罪业。就是你凡是有安乐的果报出现,就是有善业的力量在支持;你有不可乐的果报出现,就是有罪业的力量在支持:当这个力量消失的时候,这果报就改变。所以当我们观察空性以后,我们也应该知道因果是丝毫不爽,虽然我们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灭,但是我们所留下的业力,这个是会相续的保存在内心的深处。这个地方,我们在观心的时候要有这个看法。
所以「万法唯识」会给我们一个观念。我们一般人在做事情,有的偏重在结果,这个人怎么样不管,他结果怎么样,结果他成功了、结果他失败了,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如果诸位有志于菩萨道,你不能有这样的思考,你以成败来决择、来反省自己,我保证你的菩萨道不会持久的。就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在观心的时候,他注重他的过程、他的过程。比如我们今天去做一个善法,我们很努力的去做,但结果失败了。其实这个失败,对一般人来说是失败,要以菩萨道来说,你每一点一滴,你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念念跟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菩提心相应,在整个生灭变异,时间过去以后,你留下来的都是一种善的功能,你增长了你的菩提心,你还是成功的。至于外在的成功失败,那是众生的共业。
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要有一个观念:「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什么叫做成功?诸位可以作一个定义吗?就是你反省你自己:「这件事情你尽心尽力了,就算我做第二次也是如此而已,我没有任何遗憾」,这个事情你就成功了。我们可以作一个思惟: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刚开始是一念心识的投胎,一念;我们离开生命,也是最后一念心识离开,阿赖耶识离开。是不是这样!我们一念心识来、一念心识离开,这个中间的过程就是,你第一念来的时候跟最后一次离开的时候有什么差别?这是关键点。我们什么也没带走,但是你内心的功能是善的增长、还是恶的增长,这是我们比较在乎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受菩萨戒、为什么受菩萨戒?一般的世间人,比如说一般的宗教团体,他们也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他们今天没有发愿,他不能产生一种菩提的功能,他那个断恶、修善、度众生只是一个善法。因为我们今天有菩萨戒体,我们心跟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念念之间在回光返照的时候,心境接触戒体现前,内心当中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作意现前,这个是最可贵的。我们从这个戒体产生随行,开始去实践,其实慢慢就在加强这个功能,让最初的那个幼苗种子慢慢的增长广大。
所以在「万法唯识」的概念当中,我们要知道其实整个持戒的过程,是假借持戒的行为去增长你内心善良的功能,那是最重要。因为你离开的时候,你世间的成败、人我是非完全没有带走,带走的是你内心的功能,临命终的一念。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注意了。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有正知见,我们知道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
甲二、结示菩萨五德
这一段是总结菩萨的修学纲要,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把菩萨要成就五德作一个说明:
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
这个就是说菩萨的慈悲心不必有任何因缘。我们一般凡夫要生起亲爱,就是你是我的朋友、你要对我好、你是我的眷属,产生亲爱;菩萨的大悲心,他是假借自己内心智慧的止观作意而生起,他不必靠外在的因缘就能够对众生生大悲心。
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
众生在流转是由于心中的颠倒跟业力,菩萨的智慧打开了以后他还是在流转,他是为了饶益有情,因为他不来流转,佛法的真理就能不流传,但是他为了要利益众生,他忍受生死的痛苦,这个就是赞叹菩萨的慈悲愿力。
三者、于多烦恼难复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
这是菩萨的智慧,他有这种后得智,善巧调伏众生。
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
这个是赞叹菩萨的根本真实智慧,他能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
五者、具不思议大威神力。
这个是赞叹菩萨的福德资粮,他有摄受力。
前面两个是赞叹菩萨的大悲,三、四是赞叹菩萨的智慧,第五个是赞叹菩萨的福德,菩萨有三种功德。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